查看原文
其他

王慧骐 | 江都记忆及其他之三(略记几名江都团委书记)

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-04-16

【往期回读】

下河的姨婆婆    安静的韭菜桥

 “好猫管三庄”    致敬丁沟中学

女儿学诗记趣    记忆中的丁中

追忆我的岳母    水码头凳   饿

儿时的煤油灯    放鸭子的日子

参阅:王慧骐 | 江都记忆及其他之一

江都记忆及其他之三

王慧骐

作者王慧骐先生,生于扬州,现居南京。中国作协会员。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、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《东方明星》月刊主编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。1982年3月至1987年7月,曾在江都团县委和文化局工作。

1982年的春天,我去团县委报到。确切的日子不记得了,但报到当日便参加了一个布置学雷锋有关活动的会,这事让我记住了。据此而设定为3月初的某一天,似可成立。


团县委当时设在老县委大院最南边一长溜的平房中。办公室只有两间,每间的面积总在20平米上下。进门的一间摆放有五张桌子,最里面靠窗户的两张是正、副书记的座(我去的时候,听说副书记闻道才已去镇江农机学院读书,另一位副书记张万荣已调至商业局任副局长了,所以有一张办公桌是空着的),唯一的一部手摇电话机就放在书记的桌上。另一间的门平时很少开,进出走旁边的侧门。里面只放了两张桌子,空出来的大半间摆了两张橱柜,用来堆放有关物品、书籍和历年积累的文件资料等。我的办公桌是里间靠后的一张,坐我对面的是刚从邵伯中学团委书记任上调来的王建明,分管学少部工作,年纪和我差不多。他毕业于高邮师范,学的也是中文,两人的共同话题较多;而且团委六七个人中,当时就我们俩抽烟,有点臭味相投的意思。

王建明

书记李加强生得壮实,有一张胖乎乎的脸,不过眼睛不大,笑起来弥勒佛似的。他出道早,从村干部一路干上来,基层工作的经验绝对是其强项。开个会啥的,不太说大道理,而较多使用通俗俚语,有时甚至就是即兴发挥的顺口溜,听来不无亲切感。我一直以为加强较我年长,直到三十六年后——也即今年早些时候,我与他在江都重逢,随意问起他的年纪,才知他只比我大了几个月,是真正意义上的同龄人。不久前我们互加了微信,视频通话中,他对我“痛说革命家史”,知其十八岁那年入的党,入党没几天做了大队书记。到我成为他部下的时候,他已是为党工作整十年的老干部了。

早年的李加强

我们那时同住在县招待所“对盒子”的平房里。可惜房间很小,摆两张单人床,中间放一张小矮柜,就满满当当了。柜子有两扇对开门,我有时在宿舍写材料,得把柜门往两边打开,两条腿才勉强有了塞放的空间。不过时间一长,腿就发麻了,要赶紧站起来活动两下。那时候加强夫人也来了,还有个三四岁的女儿,这样的房间他因此租用了两间,一间用来睡觉,一间烧饭吃饭。我们俩的住处挨得很近,有什么事,他站门口朝我一叫唤,听得一清二楚。


我在团委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文字材料,有向县委和上级团委呈报的阶段性、动态性工作报告,有涉及青工、青农、学少等方面的经验交流、典型人物或事迹的采集与撰写等。和加强共事的那一年多里,有几件与工作有关的事儿,留有较深印象。


一是1982年夏被安排去竹墩蹲点。驻村一个多月,除参加四夏大忙外,还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团员青年怎样发挥突击队作用,以及如何帮扶五保户等相关内容作了重点调研,并形成了一篇通讯报告,给了团省委的机关刊物《江苏青年》杂志。文章发表前,我随加强书记去了趟南京,听取杂志社领导对文章的修改意见。刊出后不久,时任团省委书记孙家正一行专程来江都视察团的工作,还专门去了竹墩、小纪,看了现场,想来或许是那篇调研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。二是那一年的植树节,带一批团青上山植树(山在何处,已不复记起)。春天的暖风,吹动着我们带去的团旗和挥锹提水的红男绿女,中途休息时,我手执一只扩音小喇叭,站在山坡上,高声朗诵我的一首诗作:《我骄傲,我是共青团员》(这首诗后来很荣幸地登上了《中国青年报》),赢得了一道植树的年轻人热烈的掌声。三是和王建明(学少部长)、李海马(青工部长)三个人玩转江都大会堂——那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全县三级团干会。时值冬日,滴水成冰。会议开始前,以区乡为方阵,我们几个轮番起头,领队拉歌,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,唱热了寒冷的会场,也唱热了会场里一张张年轻的脸庞。那次会议请到了时任县委书记章昌祥给大家做报告,章书记也被会场上的气氛感染得开怀大笑。

现今的李加强和他的两个女儿

大约是1983年的5月(或稍晚些时候),加强被调往小纪做了党委书记,团县委的领导换成了王明祥。明祥是南京知青,早在1969年便插队在了吴堡,后被推荐去省城读了农学院,回来后一直在县农业科技部门工作。他比加强大两岁,彼时也正是英姿风发之年。他对我们几个较他先入“山门”的部长,都挺尊重和客气,工作上的事也都和大家商量着来。知道我和建明喜欢抽烟,他居然还托商业局的团干帮我们买内部价的烟来,说是给我们提供“精神食粮”。他的工作方法也很独特 ,富有创意,记得有一次他去省里开一个什么会,因为走得急,没来得及召集我们碰头,于是在我们几个的玻璃台板下分别压好他手写的便笺。实际是交待他外出这几天我们得干的工作,但因文字写得十分礼貌,让我们觉着他的诚恳、周到和体恤下情。明祥做团工作进入很快,与全县四十三个乡镇和县属单位的团委书记没多久都成了朋友。最记得1983年底,他领我和建明带了江都的一大批团干去扬州市委党校参加集训,其间组织的多项活动,整体展示了江都团干的强大阵容,为其他区县所艳羡。明祥在团县委领导的任上未能干满一年,次年三月,县级机构改革,明祥以其出色的才干荣升分管农业与水利的副县长,成为更高一级的领导干部。


我1987年7月调离江都来南京,明祥是两年多以后与我在宁聚首。他先是在省国土厅当了处长,没几年升任副厅长。刚来不久,他就跑到省委大院我办公的地方看我这个老部下,还邀我到他当时暂住的旅馆吃饭,畅叙那段共事之谊。其后近三十年里,我俩虽同在南京,但因各自都忙,真正碰头的机会并不很多。有一回,好像是1996年前后吧,闻道才赴陕西挂职,从南京出发,明祥打电话我,叫我参加他安排的给闻道才饯行的晚餐。一直到不久前的一天,明祥已从省农林厅正厅级巡视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,我约他和几个好友一道喝了回小酒。那晚他特别高兴,向我一吐他与江都无法割舍的情感。他在此处从插队到后来干团县委书记、副县长,前后将近二十二年,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都献给了这片土地。酒桌上他给我看了一段微信视频,那里面有他当知青时骑在牛背上的照片,是那么纯真无邪,青葱年少!我看了不禁为之眼湿,感觉身后有岁月之河拍击的阵阵声浪。


回顾团县委的这段工作经历,还有一位战友不容忘怀。她就是我前面提及的青工部长李海马。她在团县委干了不少年头,为人真诚热情,有一副菩萨心肠,凡事乐于助人。工作上她有方法也有水平,和周边上下打交道,尤显其刚柔相济之特质。做事情她有板有眼,且刷刮(扬州方言,指利索)到位。她是我的入党介绍人,平日相处就像个大姐姐似的,特别细致和耐心。听说她后来被安排在县府招待所当指导员,还干过文化局副书记等职。前些年我去江都曾见过她一次,惜无更多问候。想来现已退休安享晚年,谨借此段文字给海马大姐捎去我的一片祝福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